——记沈阳师范大学离休干部白渝红
白渝红同志是沈阳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离休职工,今年84岁,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她心中除了有一个小家外,还有一个暖意融融的大家——收养社会孤残儿童组成的家。
大家的诞生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渝红到福利院去看孩子,她目睹了这样的情景:因为福利院每年都要接收很多被遗弃的儿童,经费有限,人力不足,教育、师资力量就更谈不上了,她为之动容。她说:“我一辈子受党的 培养,离休了,只想趁身体健康时为党做点有益的工作,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我的愿望”。通过与全家人相商,开始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接几个福利院的孤残孩子到自己家里生活。在得到全家人大力支持下,她开始了走上了这条任重道远的不平凡的路。
白渝红和老伴把自家的一座300余平米的连体別墅腾出绝大部分,进行拆改调整,給孩子们使用,留给自己和老伴只有一间不足15平米的小屋住,并且和所有的孩子们同吃同住。
白老师的儿女们都有较高的学历,有着良好的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基础,也曾经有过或参与过教育工作的经历,她便发动全家参与孩子们的教育管理。全家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设法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方便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在经过精心的准备后,2003年9月初,第一批7个孩子离开福利院,怯生生地走进了白老师的家。这些孩子中,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三岁。其中有一个是较重残疾,三个是轻度的残疾。这些孩子对这个家庭的生活感到新鲜、舒适,但又敏感多疑,有陌生感,带有明显的孤儿特征。有的孩子从小就沒有在正常家庭生活过,对家是个什么概念一无所知。孩子们最初很戒备,常常悄悄的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和这个家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我保护能力很強。
白渝红一家人无论是从生活细节还是在感情上都主动亲近他们,从白天到黑夜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经过半年的感化和交流,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起融洽的朋友关系。从这以后,孩子们终于在心里上接受了这个家,认可了这个家,连称呼也和家里人一样,亲近地称呼白老师和老伴为奶奶和爷爷,包括白老师自己家里的孩子在内孩子们之间都大排行,以兄弟姐妹相称。
大家的温馨
随着从福利院和社区领养30余名孤残儿童,过去安逸、富足的家庭生活全被改变。每天都是大锅大灶做饭做菜,对于八十多岁年紀的白渝红和老伴都是严峻的考验。她们请来了一位做饭的保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太累而辞去了工作。
白渝红老师便发动孩子们管家,教他们自己做饭做菜,打扫卫生,孩子们从亲手管家中获得了生活乐趣,学到了人生知识。在家里,人人一视同仁,就连白渝红自己的小孙子,都是和这些孩子吃一样的菜饭,沒人特殊例外。因为家庭开支加大,原来自己小家的一些生活习惯不得不改变,过去赶上星期礼拜节假日,白渝红一家人还能经常到饭店改善下生活,在这些孩子到来之后,这一项內容不得不省掉了。以往的小家,孩子少,生活清静安逸,,现在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个孩子,穿的用的都是海量的。300多平米房子大部分都作了孩子们的教室和宿舍。原來的一台洗衣机也增加到3台,这还不够用,卫生间的脏衣服经常堆得像小山一样。就餐简直就成了一个大食堂,一袋大米一袋面一桶油已经不夠一周的食用,买菜得用车拉,还有各种生活用品………花钱像流水一样,钱又不得不花。过去的白渝红家里还祘个富裕人家,花钱宽裕,不用太计算,但是,现在全家人都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尽管如此,在这些孩子们身上花钱白渝红却从不不吝惜,她还投入一大笔资金购置了一批电脑、乐器、书籍、教材、文具、宣纸、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买一大件乐器动辙要上万元。白渝红发动全家一起“集资”,应对笔笔支出。尽管白渝红和老伴都是离休干部,工资水平比较高,但是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就要花去他们大部分工资,家里的生活水平一下子由原来的小康变成了温饱。为了这个大爱的家,全家人克服重重困难,无怨无悔。
大家的收获
几年来,白渝红一家对孤残儿童的养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有四个学钢琴的孩子已经分別达到钢琴四级、五级;两个小鼓手在2008年参加辽宁电视台全省七星杯大赛获得一等奖;有四个孩子在全国新人杯辽宁马林巴比賽中获得特等奖;四个吹萨克斯管的孩子取得四级到六级的证书;两个孩子获得古筝四级等级证书;有两个孩子分別获得心脑速算七级、八级证书;所有的孩子都多次參加辽宁省、沈阳市的书法大赛,分別获得多项特别奖、金奖、银奖等奖项。
2008年7月,白渝红和家人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北京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孩子们以他们出色的表演,贏得了无数热心观众和欢迎,社会各界的杰出人士对她们的教育模式给予了充分和肯定。她2007年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又被中央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白渝红,在耋耄之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收获了幸福。”的人生理念。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白渝红始终恪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成全善心,成就人生,与全社会一道用慈爱之心托起孤残儿童美好的明天。
(沈师大关工委推荐20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