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昔 峥嵘岁月(李桂兰)

发布者:离退休工作处发布时间:2019-07-12浏览次数:657

李桂兰,女,19339月生,中共党员,党龄66

离休原单位:沈阳市纺织学校

身体状况:欠佳,有慢性病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我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入党要回溯到1952825日,在市委党校礼堂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66年前的誓言依旧回荡耳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藏心中,指导我的思想和行动。几十年来,我不论身在何方,业从何类,职居何位,境处何况,都牢记党恩,牢记理想信念,牢记共产党员身份。

党员就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从1952年入党后在沈阳纺织厂一干就是8年,其中有5年从事团委工作。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委的工作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这些宣传工具的作用,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的自己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泪,一天忙忙碌碌的,有时吃口饭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写材料困了就在桌子上打个盹,休息片刻接着再写,当时真感觉累但快乐着。对广大的团员青年开展传统教育,邀请老工人忆苦思甜,请双目失明的老干部师汉民讲述自己战争年代的经历,激励青年人奋发图强,提高思想觉悟。举办厂史展览,通过工厂的新旧对比,让青年工人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记得当时工人都是三班倒,我也加入了一线参加劳动,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工作更谈不上周末休息,真是以厂为家,吃住全部都在工厂里。记得有两年的大年三十,万家团圆的日子都是和大家奋战在生产岗位上加班不回家,当时年轻热情满满。记得前纺车间有青年为此还推迟了婚礼,我们掌握此情况和工会一起在厂长会议室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生产一线婚礼。组织青年突击队到青水台帮助农民抢种稻田,吃住在那里,早上早早的下田插秧。本着再苦再累也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晚上和青年人谈心,和农民搞联欢。所有的这一切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圆满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一切任务,不讲任何条件。

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一生本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朴实信念,紧跟党的脚步,服从党的安排,听从党的指令,不斤斤计较于个人前途富贵,不迷恋止步于生活安逸舒适。从1960年到197212年间先后调动工作四次,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工厂调到北市公社。公社比工厂工作复杂得多,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对有重点有代表性的各界人物深入开展调查了解,尽职尽责不遗漏任何一个走访对象,为组织准确提供第一手准确材料;接着调到沈阳市第一针织厂由政工改为行政工作,面对新的工作无条件接受,工作中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克服工厂距离家路途远和无公交车,只能骑车近一个小时上班的困难,度过了两年;接着借调到省委“四清”工作队,先到两个工厂工作,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完全服从组织安排,结束后留在市委工业部调查组工作。从“四清”工作队回来到了沈阳市第二针织厂,分配到连队当指导员,又带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时我的女儿不满一岁,周围的同事要找领导说情都被我制止了。接受组织安排,我始终认为这是向贫下中农学习,是一种净化思想,自我锻炼,坚定人生意志的好机会。在沈阳市第二针织厂期间,食堂师傅发现我由于工作不能按时吃饭身体不好,总会悄悄的给我打好饭留出来。胃疼时大汗淋漓,医务室的医生为我针灸。这些同事的关心帮助永不忘记,友谊长存!

苦尽甘来。1979年服从组织分配来到纺校,年轻时渴望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从来没有机会,做梦也没想到能来学校工作。我刚来学校时是建校的初期,到处是荒地,学校的厕所都是土建的,条件十分艰苦。干部、老师一起植树、种花,创造优美环境让老师和学生能安心教学和学习。看着学校一天天的完善,学风一天天的变好,我有说不出的高兴。离休前半年我主动提出让出职位给年轻人,让他们有广阔的发展上升空间,而自己在学校阅览室作了一名普通的学校员工,发挥余热,看护同学读书,打扫卫生,营造干净整洁环境。这是我40年工作的终点站。

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是有目共睹。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显著提升,“一带一路”越走越宽,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举措大得人心和党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党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我要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永远跟党走、听党话,作一名名副其实的党员。